分类
栏目
编者注:本文摘自《教会事工》杂志即将出版的“圣礼”专题。
设想这样一个常见的场景:礼拜结束后,一位基督徒走近你,询问她的门训小组能否在每两周一次的咖啡馆聚会时一起领主餐。她的理由是:她常在教会举行主餐的第一个主日服事儿童事工。你回答说:“洗礼和主餐属于教会。”她马上回应:“没错!我们都是‘大写的教会’(CHURCH,即无形教会——译注)成员啊。”她的动机真诚,问题也很认真。但你或许直觉地认为,这样做似乎不太对。
但你能从圣经中解释原因吗?
我将在下文论证:圣礼属于地方教会,因此它最恰当的施行场所只在地方教会中。我将先探讨圣礼的本质及其在圣经中的教导,然后说明普世教会的定义及其在时空中的显现。最后,我将思考由此圣礼观衍生的若干实际应用,并作总结。
洗礼是每位信徒顺服的表现。耶稣要求门徒受洗(太 28:19)。这是新信徒必须遵行的首要命令。保罗写信时默认收信者皆已受洗(罗 6:3-4)。洗礼与成为基督徒的关联如此紧密,彼得与路加甚至可以互用这两个概念(徒 2:38,彼前 3:21)。[1]
洗礼也是信仰公开宣告的途径。[2] 圣经吩咐人要内心归向基督(太 11:28),也要外在表明归向基督(徒 2:38)。事实上,“外在彰显内在”。[3] 换言之,成为基督徒始终是个人的行动,却从不是私人的事(参太 10:32–33)。耶稣要我们悔改、信靠,并接受水礼。祂不仅与我们的人性认同,更亲自受洗,为我们立下榜样(太 3:13–17)。我们也应当效法主受洗。在新约中,洗礼是人认同基督、委身基督、并蒙基督分别出来的方式(参罗 6:1–4;林前 12:12–13;加 3:26–27;西 2:11–12)。宣认信仰、认同耶稣为救主(加 3:26–27),[4] 立志跟随祂为主(彼前 3:21),[5] 并从世界中分别为圣(罗6:1–4),[6] 除了洗礼别无他法。
因此,洗礼把一个信徒与其他信徒联结在一起,成为教会共同体。它表明这个信徒属于基督的身体——教会。在洗礼中,地方教会确认并宣告这位门徒归属于基督,成为祂的跟随者。由此可见,洗礼不仅是个人的行动,也是教会的行动。[7] 通过洗礼,教会确认并承担起监督信徒跟随基督的责任。当洗礼施行时,教会实际上在宣告:“此人与我们一样,属于耶稣。”[8] 关键在于认识到,耶稣已将教会的宣告权与洗礼的执行紧密相连。《马太福音》28:19 必须放在 16:13–20 与 18:15–20 的语境中理解。耶稣把祂在地上的代表权交托给一个独特的群体——教会,并把教会运用“天国的钥匙”的权柄与洗礼相连。[9] 因此,洗礼应在地方教会中施行,因为这是耶稣为祂聚集的子民所设立的。
洗礼使信徒归入群体,主餐则使众人合而为一。主耶稣在与门徒同守逾越节筵席时设立了这圣礼,并吩咐说:“你们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路 22:14–20;参林前 11:23–25)。主餐是逾越节的应验,正如影子指向实体。[10] 耶稣为祂的子民流血,其意义远超逾越节的羔羊。祂喝尽了神忿怒的杯,在十字架上受死,使我们得以存活。主餐正象征着这救赎关系。耶稣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路 22:19–20)。因此,主餐象征着基督的宝血遮盖祂的子民,也象征祂在信徒之间所建立的合一之约。
主餐是教会通过吃饼喝杯,集体宣告我们共同信靠的、被钉十字架的基督。使徒保罗正是这样说的:“我们虽多,仍是一个饼、一个身体,因为我们都分受这一个饼”(林前 10:17)。这是理解圣餐的关键经文。[11] 在主餐中,我们以彼此相爱、彼此肯定、彼此监督的心志,重新委身于基督和祂的教会。主餐使原本互不相识的人在基督里成为立约的家人。因此,当教会作为教会聚集时,应当一同领受主餐(参林前 11:17、18、33–34)。事实上,保罗甚至指出,哥林多人因未等候全体会众齐聚,就根本不能算是在领主餐(参林前 11:20)!由此可见,若无聚集的教会,就没有主餐礼。
普世教会包括所有蒙基督救赎之人——历世历代、遍及各地的全体基督徒。这意味着,普世教会是所有真实地方教会中重生信徒的总和。然而,在末日来临之前,普世教会是不可见的,因为它属灵、无形。我们对普世教会的认识与经历,都是通过地方教会的判断而显明的。换言之,地方教会使普世教会具象化。若地方教会运用耶稣所赐“天国钥匙”的权柄,圣礼便成为这权柄可见的彰显。在圣礼中,普世教会通过地方教会显明出来。圣礼确立并标记地方教会的教会身份,使其成为地方教会与普世教会在时空中连接的纽带。
地方教会是一群基督徒组成的群体,他们定期聚集,聆听神话语的宣讲,并通过洗礼和主餐从世界中分别出来。因此,从一个重要意义上说,必须借着教会,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谁是基督徒。基督徒的生命是以教会为中心的,圣礼为这生命赋予了形态与责任,使信徒在立约共同体中一同生活。为什么?因为圣礼界定了哪些信徒在圣经上彼此负有常规的责任与义务。一个比喻或许能说明此点:牧者是否要对全世界所有基督徒的灵魂负监督的责任,还是仅对他所牧养的地方教会负责(来 13:17)?同样,圣礼也标明哪些信徒属于特定的地方教会。
基于圣礼塑造地方教会的理解,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任何将圣礼与教会成员身份割裂的做法,都会混淆基督命令的本意与基督徒生活的形态。在夏令营、短宣或家庭泳池中施洗,都会模糊一个事实:圣礼属于地方教会。
其次,虽然今日常见人们以举手、走上台前或决志祷告等方式表达归信,但圣经中公开表明基督徒身份的方式是受洗。既然洗礼是教会的礼仪,而非家庭行为,那么父亲为子女施洗——尤其当父亲并非牧师或惯常施洗者时——可能无意间传递出关于救恩与基督徒生活的错误观念。
尝试在婚礼或小组中举行主餐的人,也会面临类似的挑战。若要让圣礼得到正确理解,就必须真诚邀请整个教会共同聚集参与。圣礼为那些定期聚集的信徒划定了界线,使他们被界定为一间地方教会。既然洗礼与主餐共同构成了一群信徒作为地方教会的身份,那么圣礼就属于地方教会作为教会的特权与职责。简而言之,我们所谓的“教会成员资格”,正是由圣礼所产生的现实——这是一个神学用语,用来描述圣礼如何建立地方教会。
我第一份受薪工作对安保要求极高。公司为每位员工发放门卡,这门卡不仅证明员工的身份,允许进入大楼,也表明他是公司的正式代表。门卡因此成为归属的象征。凡属公司者皆佩戴此证。虽然我在领取门卡之前已是员工,但在拥有这个公开标识之前,别人无法确认我的归属。
同样地,基督徒的两项圣礼——洗礼与主餐——正是地方教会的归属标记。参与这些礼仪本身并不能使人成为基督徒,但这些“归属的门卡”塑造了一种新的社群/教会现实。换言之,圣礼将一群信徒从世界中分别出来,使他们共同组成地方教会。这些礼仪是有效的记号,真实地创造出它们所指向的共同体。
同样地,基督教的两个圣礼——洗礼与圣餐——正是地方教会归属的标记。参与洗礼与圣餐本身并不能使人成为基督徒。然而,这些归属门卡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或教会现实。换言之,这些礼仪将一群基督徒从世俗中分别出来,使他们共同构成地方教会。它们是有效的标记,创造了其所指向的共同现实。
在洗礼中,一位信徒被加入众多信徒之中;在主餐中,众信徒被联合为一个地方教会。因此,这两项礼仪只属于地方教会。
* * * * *
7.更多相关内容可参见鲍比·杰米森的《认识洗礼》(Understanding Baptism)一书。
11. 鲍比·杰米森,《认识主餐》(Understanding the Lord’s Supper),英文版 30-32 页。
译:DeepL/STH;校:JFX。原文刊载于九标志英文网站:Don’t Take the Supper at Youth Camp or Get Baptized in the Jord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