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栏目
编注:本文作者为中亚宣教策略家。
处境化是当今宣教的热门话题之一。简单地说,我们使用处境化一词表示使福音和教会尽可能符合既定文化处境的过程。
美国的基督徒一般认为处境化就是宣教士和海外的基督徒“在那边”所做的,他们因而担忧非西方教会在其处境化努力中能走多远。然而,当今每位基督徒只要活着,就是在积极参与到处境化中。
每个美国基督徒都是在处境化的教会敬拜。尽管我们喜欢认为我们的教会是“新约教会”,其实今日不存在新约教会。我们的文化处境与新约时代差异巨大,因此,任何现代教会对一位第一世纪的基督徒都是奇怪陌生的。
每个方面都是如此。第一世纪的教会聚会的地方有耶路撒冷的圣殿长廊,以弗所的推喇奴学房,大部分是在信徒家里。新约时期没有教堂。我们的教堂连同其现代的建筑材料、风格和外形、电子设备,若是放在第一世纪背景下,看起来很像是来自外太空。
我们的座位安排(人们坐在长椅或椅子上,而不是坐在地上,毫无关系的男男女女并肩坐着)对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信徒来说有些奇怪(可能有点骇人听闻)。
构成现代教会生活主体的节目——主日学,青少年小组,“皇家大使”和“女孩在行动”事工(对1-6年级孩童的宣教启蒙班)、儿童与青少年事工(Awana),这些都形成于近几个世纪,对初期教会是陌生的。
我们唱的诗歌的曲调也完全不同于古代地中海地区,所用的乐器也都不一样。(钢琴是现代才发明的,管风琴本来是罗马马戏团用的乐器,与基督教崇拜是不合宜的。)我们的音乐在他们听来怪腔怪调的,我们听他们的音乐也是这样。(应该注意,所有的基督教音乐或多或少都是“现代基督教音乐”,因此,即使是今天最传统的歌曲在刚写出时,也会有人觉得有伤风化!)
甚至我们所说的语言在圣经时代也是不存在的。如我们所知,英语发展于中世纪,距离新约时代已经几个世纪了。第一世纪的基督徒用亚兰语、通用希腊语1、拉丁语敬拜。第一世纪教会的社会习俗和文化活动更接近现代中东或是中亚文化,而非当代北美文化。
我们的文化与新约文化相去甚远,因此我们的教会也与新约教会有着天壤之别。今日活着的每个信徒,无论是北美的,还是南亚的,都将福音和教会处境化,方式不胜枚举。每位信徒和每间教会面对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很好地处境化。谁若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实行处境化,谁若没有基于圣经审慎地、透彻地思考处境化,只会带来劣质的处境化。宗教融合会轻易发生在印第安纳州或是爱荷华州,就像在印度尼西亚所发生的。
在穆斯林地区事奉的人采取了大量措施处境化。这些方式一般划分为C1到C5等级(有时到C6)。C1指代在宣教禾场仅仅复制自身(国外)文化。如果一个宣教宣教士要在海外某地复制美国某地第一浸信会教会,连同建筑、赞美诗、崇拜顺序、敬拜和教导风格以及教会节目,这属于C1级处境化的例子。在这一衡量标准的另一端,C5级处境化旨在常称为“内化运动”(insider movement)的现象。这一策略鼓励初信徒保持穆斯林群体身份,依旧进行伊斯兰教的仪式。这种运动通常认为伊斯兰教及其先知和《可兰经》起源是神圣的,只是需要在耶稣里成全。C2、C3、C4代表这两端的中间状态。
这一分类体系被广泛使用,也提供了有益于处境化对话的共同语言。然而,这一策略隐含一个问题:这一体系暗示我们西方人是标准。它衡量的是与我们的差距,好像西方基督教文化表达是上帝实际的旨意,其它的都要看它们与我们相似或相异多少加以评价。
我们需要承认,任何地方、任何一位基督徒本能地倾向于这样思考。我们感觉自己一直以“正确的”方式做事,我们也很难不把我们自己的经验读到圣经中。然而,鉴于我们所有人都在践行处境化,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圣经而非我们的经验是评估一切的标准。圣经是无误的、权威的、完全的。在圣经给出命令、禁令、约束性规范的地方,问题就是确定的。圣经若设定了界限,我们就不能逾越。
然而,在这些界限之内,我们的文化做事方式并没有什么特别神圣的地方。世世代代以来,横贯全球,还有其它的基督教文化表达和我们一样忠于圣经。的确,在穆斯林地区,他们的文化事实上比我们的文化更接近新约文化,所以他们的教会可能实际上比我们的看起来更像新约教会。同时,每个文化,包括我们的,都有其无法摆脱罪的影响。在每种处境中,都有传统文化与神的话语矛盾的地方,导致偏向妥协和宗教融合的文化压力。关键是让圣经做我们的判断,并且我们所有人都要允许基督的普世教会传讲神的话,并渗透到我们特别盲目的方面。
那么,关于处境化圣经对有什么教导?处境化有圣经依据吗?
事实上,处境化进程开始于新约本身。有几处例子,这些例子既设定了处境化的传统,也教导了我们该如何进行处境化。
神的名
新约中最具说服力也是最不易察觉的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就是使用希腊词语theos来指代上帝。Theos起初完完全全是异教用语,用来指称希腊众神中性情乖戾、堕落腐化的神明。在内容和概念上,都与圣经中所讲的上帝差十万八千里。
然而,公元前几个世纪时,希伯来圣经就被翻译成了希腊语,theos被选为翻译希伯来语Elohim的词,这一选择(似乎)也被圣灵认可,因圣灵启示新约作者们继续使用这个词指称上帝、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新约没有把这个希伯来词语音译成希腊语,也没有造一个完全不同的词,而是采用一个意思最为相近的异教词汇,并注入新的内容。
顺便说一句,这一先例让所有讲英语的基督徒放心下来。早期去北欧的宣教士借用德语词"god",并注入新的、圣经的内容。"god"此词本来指北欧众神里的神明,就像奥丁神,雷神托尔,以及美神芙蕾雅(这些名字仍然存在于Wednesday,Thursday和Friday中2)。
新约的例子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使用异教词汇,而不一定陷入异教偶像崇拜。
使徒保罗
使徒保罗在雅典亚略巴古的讲道(徒17:22-30)为处境化提供了一个指导性例子。首先,保罗借用给未识之神的异教神坛作为桥梁传讲真神。我们在使徒行传17:16已经知道保罗因他在雅典看到的偶像心里着急。保罗当然不是容忍异教神坛,也不是暗示说雅典人一直在敬拜真神,却没有透过神坛真实地认识神。然而,保罗不介意使用他们(完全错误的)宗教体制中的东西作为桥梁,借用来表达关于真神的想法。
第二,继提到神坛,保罗接着两次引用异教诗人:一个可能出自克里特岛的埃庇米尼得斯,另一个出自亚拉图。这两处引文都涉及神明,但是他们头脑中的神明混合了希腊异教偶像崇拜和希腊哲学臆想。即使在写下这些话的诗人脑中,也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神,但保罗依旧引用这些诗句,并将其和圣经中关于圣经启示的上帝之真理相连接。
同样,保罗写信给提多时,他引用了克里特岛的诗人埃庇米尼得斯,称其为“一个本地先知”(多1:12)。这次保罗引用一个人的作品警告克里特文化中的惰性,即使一个异教克里特人也会明白他在说什么。保罗说埃庇米尼得斯是“一个本地先知”,他不是说他认为埃庇米尼得斯真是永生神的先知,或是保罗认为埃庇米尼得斯的话是神的启示。事实上,这是一种侮辱。圣经时代的希腊文化并不是完全因其道德纯洁而出名。甚至一位本地的异教作家(本地人认为他是先知)认为他们自己一直都是说谎的人、邪恶的野兽、好吃懒做的人,那么他们一定是坏透了!重点是,保罗知道希腊异教文化,他自由使用这一文化帮助自己把人们指向圣经真理。
哥林多前书9:1-23或许是最为广泛被引用来教导处境化的经文:
我不是自由的吗?我不是使徒吗?我不是见过我们的主耶稣吗?你们不是我在主里面所做之工吗?假若在别人我不是使徒,在你们我总是使徒。因为你们在主里正是我作使徒的印证。我对那盘问我的人就是这样分诉。难道我们没有权柄靠福音吃喝吗?难道我们没有权柄娶信主的姊妹为妻,带着一同往来,彷佛其余的使徒和主的弟兄,并矶法一样吗?独有我与巴拿巴没有权柄不做工吗?有谁当兵自备粮饷呢?有谁栽葡萄园不吃园里的果子呢?有谁牧养牛羊不吃牛羊的奶呢?我说这话,岂是照人的意见?律法不也是这样说吗?就如摩西的律法记着说:“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难道 神所挂念的是牛吗?不全是为我们说的吗?分明是为我们说的。因为耕种的当存着指望去耕种;打场的也当存得粮的指望去打场。我们若把属灵的种子撒在你们中间,就是从你们收割奉养肉身之物,这还算大事吗?若别人在你们身上有这权柄,何况我们呢?
然而,我们没有用过这权柄,倒凡事忍受,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你们岂不知为圣事劳碌的,就吃殿中的物吗?伺候祭坛的,就分领坛上的物吗?主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但这权柄我全没有用过。我写这话,并非要你们这样待我,因为我宁可死,也不叫人使我所夸的落了空!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我若甘心做这事,就有赏赐;若不甘心,责任却已经托付我了。既是这样,我的赏赐是什么呢?就是我传福音的时候,叫人不花钱得福音,免得用尽我传福音的权柄。我虽是自由的,无人辖管,然而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为要多得人。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其实我在 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
这段经文值得仔细研读。解读这段经文时,重要的是要记得保罗是希腊化的犹太人,在哥林多这个跨文化环境中事工。事实上,放在今天,保罗在很多方面可以说是一个“第三文化儿童”(Third Culture Kid)3。保罗成长于现今土耳其、希腊化的大数,在希腊文化中成长,但他是犹太人。保罗在耶路撒冷受教做拉比和法利赛人。保罗踏足在两个世界。哥林多本身是一座奢靡堕落、崇拜偶像的城市。当地教会面对的问题是巴勒斯坦地的教会想都想不到的。这段经文的独特背景是保罗长篇论述基督徒是否应该吃祭过偶像的肉。这种讨论只能发生在像哥林多这样的外邦环境中。犹太教拉比教导的食物洁净律法使得这整个问题不可能发生,因此保罗被迫处理的事情是他在神学教育中未接受任何训练的。保罗以牧者心肠处理此事,将其置于何谓真实爱弟兄姊妹的背景之下,意识到一些弟兄姊妹比其他人有更强烈的良心意识。在此过程中,保罗将讨论拓展到处理在跨文化处境中我们在基督里的自由如何与福音的工作相交。
明白这段经文的关键在第12节经文:“我们……凡事忍受,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保罗的热心在于福音的传扬,他不想要任何不相干的东西阻碍福音的传扬。这并非意味着在过程中,保罗要妥协任何圣经真理或是圣经命令。第九章之后的经文阐释了这点。但是,保罗愿意忍受任何不便,或是个人艰辛,以使福音更有效地传扬。
保罗提出跨文化事工的重要原则,详细论述这一想法。
第一,放弃你的权利。
首先,保罗自愿选择不使用合宜的权利。保罗有权吃肉,有权带着信主的妻子,有权接受金钱上的支持。保罗做任何这些事情,都不是在犯罪。诚然,这些事情是正常的,合乎情理的,显然其他使徒就是这样做的。然而,保罗放弃这些权利,为的是福音不受拦阻。我们美国人在这点上会纠结。我们被教育要求自己的权利。身为自由的美国人,我有“权利”做的很多事情在新的文化处境中具有冒犯性:在家里穿着鞋,用左手吃东西或是触摸东西,未经本地社区领导允许在自己的院子周围围上篱笆,甚至在上米饭前离开一位中亚朋友的生日聚会!我有“权利”按自己的想法穿衣、吃饭、装修房子。但是同时,圣经没有命令我做任何这些事情。
行使这些权利的问题不在于不顺服上帝,而在于我个人的舒服和便利。如果不是圣经命令我做的事情,而是我做的任何事情使得穆斯林很难听我分享福音,我需要自愿放弃这些事情。
第二,做非信徒的仆人。
第二,保罗向非信徒采取仆人姿态。在19节中,保罗写道:“我虽是自由的,无人辖管,然而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为要多得人。”保罗以仆人的心态接近非基督徒。显而易见,保罗在此不是谈论服事基督徒,因为他在服事那些需要被赢得的人。因而保罗不仅选择不使用自己的权利,他甚至选择使自己成为那些他努力以福音接触之人的仆人。
这一想法让我们不太舒服,尤其是当我们还处在文化冲击的痛苦中。我们想要纠正人,不是服事人!然而耶稣自己来也不是被服事,而是服事人。耶稣服事犯错的人、背叛祂的人、最终将祂杀死的人。保罗在这点上非常明白他主人的心意。
仆人姿态反映基督的性情,打碎美国人陈旧的丑陋形象,拆除阻碍。仆人心志是大能跨文化事工的基本特点,仆人心志似非而是地定义了我们如何使用在基督里的自由。
第三,在不犯罪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适应他人的生活方式。
第三,在不妥协基督的律法的情况下,保罗选择与他要接触的人认同,尽他可能地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参考经文19-23节)。
保罗是犹太人。犹太人的确是上帝的选民。如果有什么文化有权利认为自身本质上比其它文化更加圣洁,那就是犹太文化。保罗当然有“权利”维持他的犹太文化权利。同时,保罗脱离了律法的重担。保罗当然是脱离了律法周围的犹太教法障碍。他有“权利”忽视任何无休止地、圣经以外的法利赛人犹太主义的规章制度。然而,向犹太人,保罗就做犹太人。向外邦人,保罗就做外邦人。向软弱的人——充满疑惑拦阻的人,他体谅他们的疑惑。
向什么样的人,保罗就做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他要得些人。保罗与自己要接触的人认同。有任何可能拦阻他们听福音的事情,保罗就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适应他们的。保罗看中福音胜过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舒服、自己的文化。福音若有什么冒犯,保罗希望这是十字架的冒犯,而不是出于异邦的冒犯。
第四,持守圣经的界限。
但是第四点是,保罗坚持持守圣经的界限。保罗宣称认同和适应的字里行间,最为重要的平行信息是:“不是在神的律法之外,而是在基督的律法之下。”虽然保罗脱离了遵守礼仪律的要求,脱离了因没有完全遵守神的律法而来的惩罚,当然也脱离了建造在律法周围的繁重的拉比规章,保罗仍然认为自己在神话语表达的权柄之下。圣经以其神学、世界观、命令和原则为保罗适应他所接触的人设定了界限。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类文化都反映普遍恩典,但是每个文化也都反映堕落。我们不能适应那些与圣经相悖的。若是审视保罗的所有作品,就会清楚看到保罗对这一原则的理解。保罗拒绝附和他身边流行的希腊化世界观的“智慧”,因为这一“智慧”无论听起来多么复杂,保罗看出其核心是否认福音的。保罗的确从未在教义问题上默认多样化或是随从附和。保罗没有随从同时代巡回辩论家下三滥的行为。更确定的是,保罗没有随从哥林多社会“可以接受的”堕落腐化。人类文化和人类传统是值得商榷的。神的话却不是,从来都不是。那么,处境化就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益的。福音能够也应该改变每种文化的人。无论会使我们多么不舒服,我们必须与要接触的人认同,适应他们的文化。不过,福音也在一些方面质问、谴责每种文化(包括我们自己的)。圣经设限的地方,我们也必须设限。
处境化这一点是令人不舒服的,却是清楚的。对任何堕落的社会或是任何犯罪的人,福音从不会是令人完全舒服的。我们的目标是确保我们不在福音的道路上放置任何障碍,唯一的绊脚石是十字架本身这一绊脚石。
我们如何在穆斯林地区将这些原则应用到福音事工中?在神话语的权柄之下,基于过去几年对这一目标的思考斟酌,建基于这些圣经原则,以下是我们在穆斯林地区事奉的一些指导方针。这些指南分为三组,标题为:好消息的报信者,好消息以及教会。
好消息的报信者(主要焦点在我们这些外国宣教士身上)
同时,
好消息
再者,
教会
同时,与我们有关的是,
译:王悦。原文刊载于九标志英文网站:Putting Contextualization in its 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