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體
文章
文章
成员制与处境化

实践神学需要学习在特定处境中用合宜的方式彰显圣经真理。我在过去二十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参与海外植堂,无论我如何挣扎,处境化都是不得不学习的功课。跨文化的植堂者持续受到挑战,既要教导基督教教义,又要于此同时大力倡导在当前环境下正确合理的应用这些教义。

我们如何制定既合乎圣经又切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教会成员制呢?这是本文试图解答的问题。成员制带领我们看到普遍的圣经真理,但要在不同文化与境况中活出这些基本真理,就需要各式形态不同的真理表达。

成员制的圣经教义

在海外的植堂者希望和本地信徒共同查考圣经,并尝试用合适的语言将有关地方教会的教义简要地表达出来。这不仅仅是找出何处经文使用了“教会”(ekklesia)这个词,还应该包括阅读整本新约。这样做的目的是梳理出新约有关信主、可识别的地方教会等方面的教导。新约如何界定“教内”和“教外”,“肢体”与“非信徒”的分别?思考《罗马书》、《希伯来书》、《约翰一书》、《彼得前书》和保罗书信结尾处对“成员”意义的阐述,也十分重要。

举例来说,请允许我尝试将有关教会成员制的教义(圣经普遍真理)内容,在一个对基督教相对陌生的环境中作表述,正如在初代教会中,它可能是这样被解释的:

地方教会由一群具体的信徒组成,他们承认耶稣为救主并且依据圣经受洗,持续悔改并信靠福音。这些成员自愿在此地聚集。委身加入地方教会是领受福音的恩典之一,在地方教会,信徒力求在所有人际关系中,遵从福音的光照,谦卑而行,就像客旅在世寄居一样。

当然,有关教会成员的内容还有许多,例如,有规律地领受圣餐是福音的恩典之一。但是上述内容只是针对新接触基督教的地方教会作出的有关成员制的简单表述,因为在当地,福音在过去的几代人中都是未曾听闻的。

成员术语:参与者?成员?教内?

圣经假定了地方教会具有一定的成员形式,但它并没有直接使用“成员”这个词。那我们应该怎样用可以被当地文化理解的方式来定义“成员”一词呢?答案取决于有哪些当地语言可以使用。跨文化的植堂者需要考虑现有的会友模式,并将之与圣经的模式比较——尤其是在我们需要为成员制选择一个更宽泛的词时。

合乎圣经的成员制不同于加入印度神庙、佛教寺庙、清真寺或苏非教团。植堂者需要意识到这其中的差异。

家与家庭生活可以对“属于”(belonging)的概念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但是“属于”并不一定能表达“联合”(joining)的意思,尤其是在婚姻的语境中。即使在美国,许多文化也已经失落了《创世纪》中对新家庭的教导——“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

简而言之,圣经真理不改变,但要在特定的语境中翻译成员制的词汇值得我们好好斟酌。一般而言,植堂者可能需要用到有关“联合”“同伴”“兄弟”“姊妹”等词汇来表达合乎圣经的成员制度。

实际运用:书面的成员名单和转会申请?

在社会环境宽松的西方,基督徒可以自由聚集而不会受到政府的管治和压迫。在这种情况下,书面的成员名单是对圣经真理很好的运用,也是帮助会众和教会领袖了解教会成员的必要举措。设置这样名单的目的是将教会成员与不委身的访客区别开来,也帮助教会持续关注接受教会纪律惩戒的人。

但如果在一个新近接触基督教、封闭或有敌意的环境中,信徒人数不多而且几乎都彼此认识。可能当地只有一个地方教会,在家庭或公寓中进行不公开的聚会。或者当地的地下教会有一个网络。这样的话,保留一份信徒名单就不是明智之举,一旦聚会场所遭遇清查或当书籍或文件被没收时,很可能将当地肢体暴露在不必要的风险中。此外,这些地方的教会界线十分明显,与非信徒几乎没有联系,而逼迫会使这条界线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信徒受洗后,无论教内还是教外的人都十分清楚,他就是属乎基督与地方教会的了。在这些地方,受洗的意愿就是强烈的信仰告白。当一个信徒从自己的家乡出逃来到另一个地下教会时,他早已被这个教会所熟悉了。逼迫的消息总是传得很快。在这些地方,转会根本不需要书面的介绍信,坚持要求介绍信也是不必要的。

在其他更复杂多样、基督教受青睐、地方教会享有法律地位的社会中,书面的成员名单和转会申请则是有智慧的识别成员的方式。

此处的圣经真理是,地方教会必须知道哪些是教会参与者,哪些还是旁观者。文化上的考量将指导这个真理在当地的具体运用。

实际运用:书面盟约和内容?

上帝对他子民的呼召是——被拣选的族类、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度。加入地方教会,就是同意与其他信徒一起以配得上帝呼召的方式生活。这也是同意透过以福音为中心的生活,和以福音为中心的关系,来彰显上帝的荣耀。换而言之,地方教会就是一个信仰群体,在充满敌意的世界里,过着荣神益人,以福音为中心的生活。

为了清楚界定信徒在人际关系中的责任,基督教的历史中,许多教会从设立书面的教会盟约中获益。

新约针对教会的教导指出,设立聚会目的和明确界定成员与非成员的界线十分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本圣经,尤其是新约,为教会提供了一整套“盟约规则”(教会的目标和要求)。与此同时,书面的盟约为地方教会归纳了一系列针对信徒人际关系的要求。

教会盟约的语言越符合圣经越好。例如,家庭教会可以从新约描述教会成员责任与特权的段落中,摘录相关词句,并进行少许(或许也不是必需的)改变使之成为自己教会的盟约。

教会盟约可长可短,但应该强调对教会成员在伦理关系中的要求。根据教会文化和知识水平的程度,这盟约可以是书面文字,定期诵读、背诵,或是吟唱。盟约可以在洗礼或圣餐时定期吟唱、背诵或朗读。教会家庭也可以使用教会盟约教导孩子什么是教会成员的意义,以及福音如何改变生命,赋予基督徒能力在这个世界上活出不一样的生命。

教会盟约应该包括适用于其它盟约的条款和经文,并充分考虑文化方面的表述。所以一切好的教会盟约应该描述基督徒在家庭生活、教会生活和为人处世各方面的责任。在公开敌视基督教的文化中,教会盟约应该对爱我们的仇敌,忍受逼迫等问题有更明确的规定。在每一个文化环境中,教会盟约都应该要求成员勇敢大胆传福音,并且造就门徒,在某些特定环境应要求信徒放弃祭祖或其他迷信活动。在崇尚武力和争斗的社会中,应特别强调信徒承诺与人和平,与人和解。如果教会盟约是写给“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的克里特人的话,就需要在盟约中要求成员说诚实话,有恩慈、做好事、有节制与自我约束。在性泛滥的文化中,要特别强调追求贞洁简朴的生活,远避色情。

就内容而言,教会盟约应该强调福音普遍的伦理关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宜的文化处理,应该对地方教会有针对意义,旨在纠正当地特别的罪。把握普遍真理与特殊文化处境的平衡,可以帮助教会成员在自身最需要帮助的地方互相“造就”。

实际运用:加入地方教会

以上是有关地方教会成员制的圣经总则,我没有写人们应该怎样加入地方教会。我是有意没有这样做的。

我的确提到洗礼,这是一个信仰表白,是在基督里持续悔改与信心的体现,但是身处不同环境的各地教会,对有意成为教会成员者的判定却不尽相同。

在复杂不记名的教会中,由长老对提交申请加入教会的人员进行面试十分有效。但如果是很小的教会,可能就需要整个教会面试申请者。全体成员聆听申请者的得救见证,与对福音的理解,会是个很好的成员接纳程序,也可以大大鼓励整个教会。

总而言之,跨文化的植堂者,就如每一个忠实的教会领袖,必须努力用使人明白的方式,将圣经普遍的真理表达出来,也要努力将特别的教义与教义的文化应用区分开来。无论如何,我们都怀着祷告与虔诚的心,从上帝的话语中寻找指引与归正。


翻译:季方。原文刊载于九标志英文网站:Church Membership and Contextualization.

作者: Ed Roberts
2014-12-06
期刊
成员制度
第八期